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前两天,小编带着侄女在小区的广场玩耍时,和一位宝妈聊了起来。这位妈妈说自己的宝宝2岁多了,除了爸爸妈妈之外能说的词特别少,平时话也不多,即使有什么要求也只会边啊啊啊地叫边用手比划,而且总是对大人的指令不甚明白。
虽然孩子奶奶一直说这是正常情况,也总说“贵人语迟”,还能举出一大堆身边人的例子,但宝妈心里总是悬着一根针。要真是像婆婆说的一样就好,怕就怕孩子是因为不够聪明,或者是某些方面发育迟缓,那样的话就难办了。
看着妈妈纠结的样子,小编有点同情又有点想笑。孩子成长出问题了就应该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哪能像这样露出左右为难的表情呢?当孩子感冒发烧时,父母知道去医院看病,但遇上孩子不会说话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这其实是不应该的。身为父母,应该做事果断,尤其是孩子的事。
语迟表现很隐蔽 两岁是分水岭
为什么很多人遇到孩子说话晚或者表达能力有诸多问题时,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呢?这大概和语言发育迟缓本身的特点有关。我们总说成长中的孩子一天一个样,衣服、鞋子穿不了仨月就得换一套,他们的发育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其实,人类的妊娠期只有9个多月,并且幼崽在出生后还要经历3-4年的发育期,完全是进化的选择。人类选择站立起来无疑缩小了盆骨宽度,这样使得孩子必须在足够小的时候降生;另外,大脑的发育也决定了婴儿必须尽快出生以学习各种生存技能。
也就是这短短的4年间,人类要把关于生存的基本能力全部学会,诸如行走、跑步、进食以及语言,每一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初步掌握,尤其语言能力更是需要外界,也就是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让幼儿4岁左右磕磕绊绊地运用。
语言的发育也不是顺风顺水的,期间必定会经历发音不准、口齿不清、语言理解不能的阶段,只不过这些暂时性的现象都会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而消失。可语言发育迟缓却不会,它的症状虽然和幼儿在语言习得初期的表现很相像,但也有非常不同之处。
第一是词汇量,幼儿能说出和理解的词汇量会不断增长,但语迟儿童却停滞不前;
第二,是语言理解程度,2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理解75%的父母语言了,但语迟儿童可能连30%都不到;
第三,是构成短语或句子的能力,2-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使用包含1-2个含义的句子了,但语言发育迟缓孩子却始终做不到。
从这三点看来,2岁是判断孩子是否为语言发育迟缓的最早年龄。
语言引导要做好 不能只靠矫正师
如果对语言发展过程略知一二,我们就会明白儿童都是由听觉建立、发展语言知识,他们将听到的语音和对话情景相连接、作比较,逐渐从中抽取意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因此,语言教学非常注重语言刺激的提供,以及情感之间的连接,这两方面都是父母进行家庭训练能提供的。
1.语言的重复出现
俗话说熟能生巧,语言的接收与应用频率越高,儿童对语言的熟练程度也就越高。这就像我们上学期间语文课需要背诵大量文章一样,一是为了应试,二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以免出现看到月亮只会说“好圆好大”的情况,而是能吟诵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千古名句。
2.避免复杂语句的出现
在语言矫正师那里,教学重点通常是儿童某特定语言结构的掌握。为了凸显作为教学介质的语言结构,矫正师会把复杂的语句拆开表达,避免过于复杂的语句出现。在家庭训练中,家长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引导孩子时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子,并把一句话的语义控制在两个。
3.场景化教学,利用视觉辅助
我们刚说过,语言教学注重情感之间的连接,其实也就是说对话场景的质量有时能决定儿童语言习得的成果。幸运的是家庭能提供的场景是多元化的,除了单纯语言刺激,还能利用手边的道具进行教学,比如手势和表情的多样性、实物的应用以及视觉刺激的变化。
总体来说,语言发育迟缓的矫正不只是语言机构或专业儿科的工作,而是需要家庭参与的一项大工程。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出现多半也和家庭环境不良有关,父母也逃脱不了责任。早发现早矫正仍然是解决语迟的最好方法,别等到孩子的问题严重到损伤智力的程度再介入就得不偿失了。
[新闻中心]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