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不久前,郑州中心的矫正师告诉我们说,有一位家长带着4岁多的孩子前来咨询矫正适宜。孩子罹患重度听力障碍,由于家庭困难所以直到今年中旬才给孩子佩戴助听器,但宝贝的语言能力一直没有长进。由于听力问题,幼儿园都没有去成。再过两年就要上小学了,这才下决心要给孩子报语言矫正课程。
孩子双耳的听力损失在71-78之间,是典型的神经性耳聋。像是严重到这种程度的听障儿童在佩戴助听器前是无法进行语言矫正的。有些家长落入一个误区,即孩子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后就马上能说话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人类的语言依赖健康的听觉,从妊娠期6个月开始,婴儿的听力系统基本发育成熟,逐渐能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即使孩子在出生后,也会在一定时期内仰仗耳朵的功能,因为婴儿的视力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十分模糊的状态,他们更多地依靠听觉和触觉来感受妈妈的存在。
在人类最初发明语言时,是一种广义上的语言,它包括语音、手势和表情。而到了今天,语言在我们看来好像特指利用语音发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表征符号。那么,这种语言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只要简单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相较于其他沟通方式,语言的指向性、描述性、逻辑性和传播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优秀。
无论是理解和运用,我们学习语言都离不开听力在发挥作用。实际上,语言并不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而是大脑和听觉给予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失去听觉,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手势和文字沟通,但效率和社会意义远不如口头表达来得便利得多。
这就好比我们在使用一件工具工作,平时工具在我们手中得心应手,但有一天制造工具的厂家倒闭了,这种只有他们能制造的工具从此消失了,工人们只能寻求他法。原本用这种工具时的工作效率是1,但离开了它效率急转直下变成了0.2,工人还要抽出时间重新学习另外一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这个故事中的“工具”就是语言,而制造工具的厂商则是听力系统。听力和语言的关系呼之欲出,前者决定了后者的使用状态,而后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听觉能接收的语言信息的丰富度。
听力障碍在医学上分为三大类:传导性耳聋、感应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传导性耳聋以手术和药物治疗为主,感应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需要在佩戴助听仪器后进行语言矫正。就像我们开篇说的那个案例中的孩子,是需要人工干预介入矫正训练的。但为什么我们说这种听力损伤的语言矫正难度大呢?
我们在关注听力损伤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一个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大脑。大脑是人体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听觉相比,大脑的功能无疑是更加重要的。儿童的语言习得极其依赖大脑,语言的收录、存储、分析、转化和运用都离不开它。
一般来说,儿童听力障碍大多数为语前聋,即在语言发育期前就存在听觉损伤的情况。如果儿童在习惯使用手语的家庭中长大,则很少会有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但大部分语前聋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先天疾病或生产后的外伤导致的。
这也就是说,很多听力障碍儿童在进行语言矫正前,他们的语言基础几乎等于零。他们对高频音的感知几近缺失,虽然语言的主要发音都集中在低频音区域,但高频成分对语言清晰度的训练有极大的帮助。孩子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仿音期迟迟不至,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双双落后。
除了语言发育迟缓外,构音障碍的到来也是显而易见的。清晰的发音规则来自于外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即使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不小心养成了错误的发音习惯,通过监护人的纠正也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但是,听力障碍儿童很特殊,他们接收语音的通路被堵死了,“油盐不进”大概是形容这种情况最合适的词汇。
令人比较遗憾的是,很少有家长能第一时间将自家宝贝的语言发育迟缓和听力障碍联系起来,毕竟听障的发生本就是个低概率事件。小编在这里不妨教家长们很简单的一招来判断孩子的语迟是否为听觉损失导致的:
在孩子视线之外的地方双手突然拍一下或者叫宝贝的名字,如果宝贝对声源的注意很迟钝或者没有反应,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耳朵出现了问题。
[新闻中心]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