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们要强调一个观点:听力障碍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的事情。听力障碍也不只是听觉系统的受损,也是使一个人身心都受到影响的病症。尤其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听力障碍俗称耳聋,从其名字上我们就能得知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问题。但在其简单易懂的名字背后,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倒是不为许多人知晓。在不少人眼中,听力障碍好像只是有关听觉系统的疾病,此外别无他症。
实则听力障碍带来的首要问题是语言能力的缺失,继而引发的认知能力缺陷、心理异常和性格变化好像并不在普通人的认识之中。然而听力障碍所带来的“并发症”要比其本身更值得关注,治疗的难度也更高。
目前,可以最早发现听力障碍的行为当属新生儿听力筛查。初次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48-72小时内进行,未通过的话则要在42天左右进行复筛。复筛再次有问题的话,那么新生儿的听力障碍基本坐实了。
可是,有些孩子的听力筛查顺利通过了,但到了1岁多时仍然出现说话晚的现象,那么就有可能是先天轻度听力障碍未被检查出,或者后天因为外伤、药物等导致的听力障碍未被父母知晓。
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听障,也无论是语前聋还是语后聋,早发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及早发现意味着孩子的听力治疗工作能更快开展,小宝贝的恢复期也会更早和更短,后续的语言矫正、认知培养等工作也能快人一步。
道理我们都懂,可问题在于如何更早地发现听力障碍呢?如果不是症状较轻的轻度听力障碍,其余的听障都比较容易被发现,只要按照下面的典型表现一一对即可:
对突如其来的响动反应迟钝或毫无反应
不会寻找视线之外的声音来源
18月龄时不会说单字,2岁时不能说短语
不能根据一个指示做出相应动作
年龄稍长时会注视对方的嘴唇,有一种读唇的表现
电视机或手机、电脑的声音开得特别大
与人交谈时,经常会要求对方重复或重述
如果子女有以上多于半数的表现,即可认定为听力障碍的信号或症状。我们总在强调早发现的重要性,其实早发现并不难,重点就在于家长是否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很多有老人的家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和耳背的老人说话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提高嗓门,目的是让对方更清楚地听到我们的声音。但在对待低龄听力障碍儿童时,这种做法就显得不那么管用了。
在对于听力障碍的认知中,我们总是把听障儿童能听到的分贝想成很高的一个水准,也就是只有提高音量他们好像才能听到声音,但很多人忽略了“听觉动态范围”这个东西。
听觉动态范围是指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和所能接受的最大声之间的差值。有些人的范围很大,既能听到分贝很低的声音,也能接受高分贝的声音。但有些人的听觉动态范围却极为狭窄,这点在部分听力障碍儿童身上有所表现。
比如中度听力障碍的听阈均值在41-60dBHL之间,但有些婴幼儿能接受的最大声音也就在100-110dB之间,再高的音量就会让他们感觉刺耳和吵闹了。所以,有些听力障碍儿童要比普通人还怕吵。
在发现孩子的听力障碍并进行修复治疗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关乎孩子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恢复了,只是在这点上如今尚且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家庭训练足以担当语言恢复的重任了,有些观点则表明语言矫正课程的重要性。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语言矫正是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必须进行的课程,但家庭训练的重要性和极为显著的语言恢复效果也不容忽视。
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萨斯金德曾经接手过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二人的先天条件差不多,在植入人工耳蜗后,两个孩子的语言能力恢复效果却大相径庭。
一个孩子因为父母都是开朗的性格,且爸爸妈妈采取了合理科学的语言训练手段,孩子三年级时的语言能力就已和同龄人无异。另一个孩子因为父母感情不和,在9岁时仍然只能在“特殊”学校里接受适合聋哑人的基础课程。
我们虽然不建议单纯只进行家庭训练,但作为语言矫正的配合性项目,家庭训练在语言矫正师的建议和指导下的作用还是可见一斑。症状较轻的听障儿童是可以只做家庭训练的,但要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症状较重的孩子则必须要参加语言矫正项目,否则就会重蹈上边第二个孩子的覆辙,以致未来的学习、社交、工作都受到极大影响。
[新闻中心]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