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从儿童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说,学龄前儿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肢体动作表达和语言行为表达。前者主要出现于幼儿0-1岁的阶段中,通过手指、握拳、身体摆动等行为向父母传递出某种信号,比如饿了、想睡觉等;后者则主要存在于2-6岁阶段,由音素、音节、词句、语法等构成,可以用于直接或间接表达。
因此,当儿童进入仿音期(2岁)后,主被动表达便成为其主要的表达能力,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发展容易遭遇某些阻碍,如语音障碍、语言障碍等。这些复杂的语言问题往往会造成发音行为、发音方式及发音习惯的错误,继而影响儿童本身的其他行为,如社交、学习、兴趣培养等。
在很多人眼中,语言障碍等同于发音障碍,认为这个问题只会影响孩子的发音,而不会影响孩子的其他方面。然而,随着对语言障碍的深入研究,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障碍不仅会影响儿童的主被动表达能力,还会影响孩子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简单来说,语言障碍的出现,不仅会让孩子说不出口,还会让孩子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其实这样的场景多发生于语言障碍的家庭中,例如很多父母想和孩子交流,可每次他们说了半天,孩子却没有什么反应。原因在哪里?是孩子不想搭理“聒噪”的父母吗?并非如此,是因为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话语和指令。
在遭遇儿童语言障碍后,大部分家庭会分为两个类型:暴躁型和焦虑型。
暴躁型的家庭中有一位乃至于数位成员会通过呵斥、怒骂、殴打等行为教训孩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唤醒”孩子的语言能力。
焦虑型的家庭会经过无助-蒙头转向-着急-寻求方法等四个阶段,尽管他们最终意识到了语言问题的急需矫正,但往往会错过最佳的矫正时间。
家住厦门的常女士在我们机构咨询的时候情绪一度失控,哭着问出了这个问题。是啊,凭什么,凭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健健康康去上学,可自家的孩子非但不能上学,还要被幼儿园暗示休学。
常女士的儿子轩轩今年四岁,是一名典型的语言障碍儿童,诊断后是语言发育迟缓,孩子的遣词造句、主动表达、语言理解等方面统统落后于同龄的孩子。半年前休学后,夫妻俩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构和医院,钱花出去不老少,可孩子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大的改变。
吵架、吵架、吵架,半年来原本和睦的小家庭全部被这两个字占据,与此同时,常女士的情绪也出现了很大问题,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情绪崩溃。
等常女士情绪渐渐恢复正常后,厦门中心的主任告诉了她一个好消息:孩子虽然是语言发育迟缓,但完全能矫正好。
为什么主任有如此自信?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主任已经通过专业的测试了解到了孩子的具体情况,包括语言能力、性格及心理状态等。掌握了这些,接下来按部就班接受矫正即可。
语言矫正的目的不仅在于改变,还在于提前的预防。所以,了解哪些孩子更容易发生语言障碍,或许就能避免更多的孩子遭遇社交、学习和兴趣培养时的障碍。
1.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
缺乏父母陪伴的最大问题便是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容易缺乏高质量的语言刺激。语言刺激我们都知道,是一种长期的语言信息输入,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缺乏语言刺激的孩子往往会产生众多的语言问题,比如语迟。
2.父母太主动的家庭
有些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往往会选择“事事包办”的方式,比如孩子想吃东西了,他们还不等开口就心领神会地递过来,孩子想拿桌子上的某件东西,有“眼力见”的父母立刻就拿给孩子。然而,太过主动的行为看似帮助了孩子,实则却剥夺了孩子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养成。
3.过早、过晚学习语言的孩子
语言学习得依据孩子的年龄、使用情况来做判断,比如一岁的孩子就要逐渐学会堆叠词的使用,如“妈妈”、“爸爸”,两岁的孩子要掌握大概50个左右的常用词等。但是,假如孩子一岁就学高级词汇或语法,或两三岁还不去管说什么,那家长们就得做好孩子罹患语言障碍的准备了。
大多数语言障碍儿童的出现都与家庭相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正才要被大多数人谨记。
[新闻中心]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