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清语社区>>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详情

听障治疗一定要标配语言矫正吗?看完这篇你就

聪明二字,在我看来,其实是“耳聪目明”的一种简化,这是对一个人非常高的评价。从新生婴儿到迟暮的老人,聪明可以是赞美所有年龄、所有行业的人的一个形容词。而耳聪目明,则是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体现出古人对听觉和视力的重视。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器官往往也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能够发现,耳朵和眼睛是非常脆弱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外界伤害,导致听视觉受损,影响我们的生活。人类是视觉主导的动物,但为什么“聪”要排在“明”的前边呢?这是因为语言的出现。

稍微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大多数的古代中国人其实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筐。平时交流纯靠语言进行,而不是诉诸于文字。很多传统艺术和手工业在工业革命之前,依然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递下来。如果没有了听觉,文化延续从何谈起?

 


到了当代社会,听力障碍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先天和后天听障都相比以往有所减少,但这并不代表零存在。据调查显示,我国0-17岁听力障碍人群有58.1万人,其中0-6岁13.7万人,并以每年2.3万人的频率递增。

由于听力障碍的出现,婴幼儿在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等方面都与健听儿童有着不小的差距。影视剧中聋儿奋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场景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存在。当然,如果是佩戴助听仪器有效果的前提下,是有可能发生的。

 


为啥听障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呢?这是因为听觉是语言学习的前提,聋儿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听障儿童想要某样东西时,因为不会说话只能嗯嗯啊啊地向父母表达,等家长把东西递给他后,嘱咐他用完放回原处,他却充耳不闻,对父母的呼喊也不理不睬。

“这不就是聋哑人吗?既听不见,也不会说话。”错,缺少听觉并不代表语言功能的永久丧失,只是儿童长期不用导致发音器官的发育停滞而已,经过科学的语言矫正是可以恢复的。所以说,“十聋九哑”是一个错误判定,我们是不推荐这样说的。

那么,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能不能自我修复呢?如果家长顺其自然或做家庭训练可不可以?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是不建议家长采取保守方法的。所谓保守,就是指家长认为听力障碍后的语言功能是可以自主恢复的,所以采取家庭训练或者“无为而治”的态度。家长朋友们要了解一个事实:凡是能归类到语言障碍的问题,都不是家庭能自己解决的了。

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口吃都是听力障碍语言的潜在威胁,说话不清,发音不准,不会说话,说话停顿、重复、拉长音,不能理解他人语言,表情缺乏变化等问题接踵而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视觉长期替代听觉感知世界,二是发音器官停用导致的退化。

虽然听障患儿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异于正常儿童的发展特征,但总体上依然遵循着正常的发展轨迹。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发展轨迹因为听觉的损失而出现了大幅度波动。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特性,及时用语言矫正稳定住曲线的波动,帮助孩子的生活尽快恢复正轨。

官方抖音

官方抖音账号

微信公众号

杨清语语言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