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清语社区>>新闻中心>>专家答疑 >>详情

孩子的口吃源于父母?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不虚

口吃是一种儿童最常见的语言流畅性障碍,多发生于3-5岁。在口吃初期,幼儿会在说话时重复某些音节或拖长某些语音部分,并且很少能注意到自己的异常。

 

只要家长干预得当,大部分儿童的口吃都能治愈。若处理不当,持续时间会更长或发展成为顽固性口吃。问题在于,很多孩子的口吃都是因为环境因素导致的。也就是说,家长的行为已经决定了孩子罹患口吃与否。

口吃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障碍?

口吃的形成原因极为复杂,这也是目前口吃治疗方法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口吃的形成可能与遗传有关,是一些家庭的家族病,但现在还没有探明这类发病原因是源自基因还是社会。

除此之外,先天和后天的生理异常和疾病都有可能引发口吃。像是语言中枢发育不良、神经生理异常,脑部感染、头部受伤、百日咳、高烧、猩红热等也易引起口吃。

环境和心理方面在一般人看来更加难以理解,也许家长短期不在家就会让委屈、伤心的孩子罹患口吃,甚至爸爸妈妈的一场争吵就会吓的孩子说话出现停顿和重复。

我们不能用单一原因衡量口吃的发生与否,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场阻碍出行的大雪就讨厌冬天一样。所以,口吃既有可能是生理问题,也有可能是心理障碍,抑或二者的结合才导致孩子结结巴巴的语言状态发生。

 

口吃刚发生时就要矫正吗?

在3岁以前,大多数孩子的口吃都是假性的,可以随着语言能力和社交圈的扩大逐渐消失。口吃的高发年龄是3-5岁,这时幼儿的语言发育基本稳定且成熟,真性口吃的判断也是在这个时候进行的。

虽然我们对孩子罹患语言障碍后家长“等等看”的态度持批判态度,但口吃确实不太一样。有些2岁的孩子就被大人发现说话有磕磕巴巴的现象,但这时尚不足以对孩子下结论,家长可以先自行进行纠正。在观察一段时间,差不多两个月左右之后,再进行干预也不迟。

口吃的孩子是不是更笨?

在家长圈子中,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孩子得了口吃会影响智力,以后在学习时会比正常孩子更笨。这样的说法有没有根据呢?

口吃是一种语言障碍,而语言的本质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当孩子罹患口吃后,尤其是进入幼儿园和众多小朋友接触后,难免会因为口吃而受到别人的嘲笑,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加重口吃的症状。

在与老师互动时,孩子也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甚至有些口吃儿童有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发生,这就导致他们连理解能力都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加上在受到嘲笑后脱离同龄人社交圈,孩子不能广泛地获取知识、吸收经验,以后的学习自然不会很好,这就给别人一种孩子更笨的感觉。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小编先讲一个故事:就在前不久,我们中心来了一对父女。女儿3岁出头,生得极为乖巧,但眼睛中却缺少了一些这个年龄该有的灵动。当父女二人走进会议室时,爸爸突然沉下脸来对女儿说:“进门没喊老师好,给我重新走一次。”

女儿战战兢兢地重新进门,小声说到“老……老师……好……”我们一看,这个孩子的口吃很是严重。据爸爸说,他家的家教很严格,闺女的行为稍有不对,爸爸便不分场合地公开批评。看样子,孩子的口吃也是源于对父亲的恐惧。

家庭,或者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在吵架,那么孩子不是极端的叛逆就是极端的内向。如果父母二人相敬如宾,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对待其他人相当宽和。

?口吃矫正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的?

虽然目前对口吃的研究尚在进行中,但很多学者都已经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了。这套方案说来很是简单,即“疾病治疗+语言矫正+家庭训练”的三位一体矫正方案。其中第二、三项是必选项,第一项是可选项。

如果孩子有生理问题,那么就要先解决生理异常再着手语言矫正。如果没有,则可以直接进行语言矫正。家庭训练则是配合语言矫正进行的,可以帮助孩子在课程之余巩固说话方法,并在心理建设和性格养成上起到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口吃矫正最好在5岁前完成,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的智力发育不受影响。爸爸妈妈要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并利用家庭训练配合语言矫正工作的开展。

官方抖音

官方抖音账号

微信公众号

杨清语语言培训中心